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,由于推行農村生產責任制而產生的政策威力,隨著作物布局的優化調整,小麥、玉米等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,糧食共需矛盾減弱,加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,膳食結構隨之發生很大變化,用甘薯做為主食的農民日益減少;甘薯從主要糧食作物位置上退下來,種植面積也逐年下降。1978-1985年甘薯種植面積下降速度較快。種植面積和總產減半,面積由1975年的1413.3千公頃,減少到763.3千公頃;鮮薯總產由19175千噸減少到10425千噸。此期造成工業原料極缺,迫使我省幾個大型酒精、乳酸、飴糖、檸檬、葡萄糖等化工、輕工、食品、醫藥、加工企業陷入原料極缺困境,只能把原料改用玉米等糧食品種。1985年以來,河南甘薯年種植面積基本維持在667-733千公頃。由于生產條件的改善,栽培水平的提高,甘薯單位面積產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,1996年種植甘薯660千公頃,每666.7平方米鮮薯產量達到1530千克,單產為歷史高水平,但仍有很大增產潛力。甘薯在國民經濟上的地位也發生了根本變化,由過去單純的糧食作物發展成為經濟價值較高的經濟作物。甘薯消費比例發生了很大變化,其中鮮食商品薯用占15%左右、種用、工業用、飼用、與損失、各占10%左右,淀粉和粉條加工用量大占40%-50%,其中禹州、汝陽、伊川、社旗、汝州、濮陽等縣市,鮮薯加工成淀粉、粉條的轉化率在70%~95%。近年來,鮮薯加工淀粉業發展為迅猛,推動了我省淀粉加工業和薯區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營養價值。甘薯是擺脫末來糧食和能源危機的重要作物。甘薯產量高、低投入、耐干旱、耐瘠簿、適應性強,是我國重要的糧食、能源作物,單位面積生產可食用的干物質居各種作物之首,而且抗災力強,在較短時間內就可緩解災后糧食不足的問題。甘薯收獲是營養器官塊根,經濟指數可達0.7-0.8以上,養分向塊根運轉和積累多,為一般禾谷類作物所不及。甘薯植株吸收能力和再生能力很強,因此耐旱、耐瘠、抗風雹災害,是良好的救荒作物。甘薯的產量潛力很大,盡管大多種在干旱瘠薄、丘陵地上,仍能顯示出高產性能。在水肥條件較好的生態條件下,每666.7平方米鮮薯產量可達4000千克以上。一季薯干產量可高達1.2噸以上
|